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成長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有這樣幾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敢于接受挑戰,二是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三是勤于反省自身。一名優秀的項目經理,一定是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不貪圖一時的安逸,敢于接受挑戰,在風浪中愈挫愈勇 ;他們主動學習,不為自己設限,不用別人的長處來否定自己,善于從比自己優秀的人身上汲取成長的養料 ;他們善于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后進行改正,久而久之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最終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事業之路。
在天齊,每一位項目經理都是相對獨立的經營管理者,都是項目團隊的第一負責人。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和鮮明的個人風格,是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的體現,更是團隊接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本期《天齊報》筆者采訪到的何晉波經理和劉林偉經理,他們分別作為中、青年項目經理的代表,有著不同的從業經歷,面對著不同的市場和甲方,但他們具備著相同的成長型思維和創業者品質,始終恪守著天齊的標準、踐行著鐵軍的作風,在公司的大平臺上持續耕耘。
何晉波——
何晉波經理 1995 年 2 月入職公司,歷任公司濟南分公司項目部預算員、現場經理,濟南區域(分公司、第一建設公司、區域總部、區域管理中心)項目部經理、工程公司經理、副總經理、副經理、下屬分公司經理等職,現任濟南區域管理中心一公司項目公司經理。
干凈整潔的施工現場、貼心周到的防塵墻、寬敞明亮的辦公區、溫馨舒適的生活區,納涼亭、小菜園……走進何晉波項目公司施工的魯能領秀城 H1 地塊項目,映入眼簾的到處是天齊的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時時激勵著員工奮發有為。何晉波經理十分注重企業文化品牌效應,把“用品質打造建筑行業第一品牌”的品牌定位,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更是把工程建設作為打造企業品牌、樹立企業形象的實力保證。
2010 年 6 月,何晉波帶領項目團隊承建了山東省交通醫院病房樓。作為市重點公建項目,開工伊始,項目團隊就確立“創建精品工程”的質量目標,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編制創優方案,簽訂創優目標責任書,工程施工中對防水施工、實測實量、屋面施工、安裝工程等重點部位堅持樣板先行,提高驗收標準,實現一次成優,該項目榮獲“山東省建筑工程質量泰山杯獎”。2011 年,承建濟南頤馨苑小區 1 號、2 號、19 號樓及 1 號、2 號車庫。在施工過程中,堅持樣板先行,對鋼筋、模板、防水等重點部位提前策劃,并提高制作樣板的驗收標準。主體結構混凝土內實外光、節點方正,各分項注重過程控制,嚴格執行干前交底、干中督導指導、干后檢查的三檢制度,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力求一次成優。在項目團隊的通力配合下,該項目獲得“山東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小區”,其中 2 號樓榮獲“山東省建筑工程質量泰山杯獎”。
三年兩獲“泰山杯”的背后,正是他恪守“精益求精抓管理,追求完美爭第一”天齊精神的必然結果。
“為建設單位多考慮,是我們不變的追求。”他積極從源頭為項目創效,分析研究設計圖紙,制定出“最優解、最省錢”方案,在魯能領秀城 H1 項目上,主動牽頭對接甲方,經過論證和確認,項目團隊根據施工圖的效果和方案進行設計,對結構設計、施工工藝上進行了合理優化,得到甲方的高度認可。施工過程中,他以甲方關注點為突破口,精益求精,全過程對項目飛檢工作保持高度重視,為確保每次飛檢拿到優異的成績,項目職能部門增加了實測小組、評估小組、BIM 小組三個管理機構,同時創建了一套完善的實測實量管理體系,為后期項目過程評估打下良好基礎。
用業主的話說 :“把工程交給天齊這樣的隊伍很放心。”
“做好項目,就是做好管理,既要死磕標準做出精品,也要懂得團隊管理,提升團隊凝聚力。”何晉波經理常常這么說,也是這樣做的,他注重“老、中、青”三代人的互相融合,通過“傳、幫、帶”的形式,讓年輕的管理人員和有資歷的老員工增加交流、互相學習、優勢互補,激發彼此活力,打造了一支能打勝仗的鋼鐵團隊。嚴把入場教育關,參建員工在施工前樹立品牌意識,保持良好的創優心態。他以教育引導為手段,讓全體員工牢固樹立安全、質量、信譽、市場、效益“五種發展意識”,時刻牢記“今天的質量就是明天的市場,今天的信譽就是明天的效益”,形成創精品工程的主人翁意識,保證員工思想統一。
加強人力資源建設的能力,加大標準規范的實施力度,培養高素質項目隊伍。為提高現場成活成優率,何晉波項目公司多次開展安全質量、專業技術、項目管理等業務技能培訓,并組織專業骨干觀摩學習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為今后持續健康發展培養和儲備人才。通過近幾年組織結構和人事崗位的多次調整、優化,3 套完善的年輕化管理班子已經成型,平均年齡不超過 35 歲,且均能達到獨立運作 10 萬平方米以上施工項目的需求。2016 年,何晉波經理在公司內部率先施行項目部內部員工“產值、效益獎勵分紅制度”,激勵項目管理團隊團結協作能力,激發員工積極性、創造性。2021 年培養年輕后備項目經理 2 名,為后續工程的承接和施工,儲備了人才、奠定了基礎。
“沒有比腳更遠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正是擁有這樣的信念,何晉波經理在天齊成長、發展的每一步,都是穩扎穩打,憑借精細管理和對工程品質的苛求,憑借誠信務實、合作共贏的行為準則,贏得了個人的口碑,與項目團隊共同創造出了良好的業績。2016 年至 2021 年,項目公司累計完成施工產值超 12 億元。
劉林偉——
劉林偉經理 2005 年 7 月入職公司,歷任公司濟南分公司項目部會計員、資料員,集團總部工程部質檢員、資料員,青島分公司(青島區域管理中心)工程部質檢員、資料員,001項目部執行經理、項目經理等職,現任青島區域管理中心分公司項目部經理。
年輕、嚴謹、躬身入局、沒有架子,但是同時又很有自己的想法,管理團隊、經營項目有一套……提起劉林偉,這是對他評價最多的關鍵詞。1987 年出生的他,將“80 后”生活上的成熟穩重與工作中的熱情進取充分結合,雖然年輕,但劉林偉已從事建筑行業 18 年。自 2016 年擔任 001 青特赫山項目部項目經理以來,他主動挑起了大梁,面對困難逐個擊破、果斷決策。在項目管理方面,他重點在加強施工現場的管理力度上狠下功夫,對人員、材料和現場等各個方面采取針對性舉措,實現了對項目建設過程的全面管控。
“沒有虧損的項目,只有虧損的管理。”劉林偉堅信,“正常管理正常干,只要項目經理跟得緊、做到位,降本增效就會有更大的空間”他結合項目實際,重點抓實成本、物資、計量等系列管理,千方百計降成本,多措并舉創實效。在碧桂園·盛匯瀾庭項目籌建期間,劉林偉經理申請調入舊板房、空調、辦公桌等駐地辦公設備設施,為項目節約了成本,緩解了前期資金壓力。項目進場后,劉林偉經理更是立足降本增效,積極從源頭創效,研究設計圖紙,把每天項目施工所產生的人、料、費等等所有費用,列成詳細的工程量清單,并將清單壓在自己的辦公桌子上,跟緊工期進度、規范材料管理,不僅加強了各職能部門、各施工班組在工作中的協調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保證了施工進度和質量,進而也實現了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一手抓市場,一手強履約。在積攢項目部發展能量的同時,他時刻將“客戶第一,合作共贏”的市場理念放在首位,用精品回饋業主,用品質與業主對話,用服務贏得了業主的信任與尊重。
2019 年至 2021 年施工的碧桂園·盛匯瀾庭一期項目,總建筑面積 5.2 萬平方米,7 個單體工程,該項目被評為“青島市標準清單式樣板工程”“青島市優質結構”“山東省綠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連續兩年被評為“膠州市建筑工地安全生產暨揚塵治理通報表揚項目”。
2021 年承接的碧桂園·盛匯瀾庭二期項目總建筑面積 5.3 萬平方米,6 個單體工程,在碧桂園魯東區域歷次月檢成績中一直名列前茅,并在 2021 年承辦了碧桂園魯東區域質量月活動,2022 年被評為膠州市“全市建筑市場秩序專項檢查表彰單位”“全市建設領域施工現場起重機械專項檢查表彰單位”“全市房屋建筑工程秋季施工安全生產隱患拉網式檢查表彰單位”“全市在建房建工程混凝土結構質量專項檢查表彰單位”。
2020 年承接的碧桂園·嘉譽項目總建筑面積 12.5 萬平方米,8 個單體工程,在工程總承包管理和服務上,項目團隊充分發揮管理優勢,嚴把質量關、確保工程安全,積極督促各分包施工進度,2023 年 5 月,在碧桂園集團山東區域第三方交付評估中取得了交付評估最高分的突出成績,收到了建設單位送來的表揚信,并于 2023 年 4 月順利承辦濰坊市建筑工程施工檢查現場教學觀摩會,接受了濰坊市住建局、市建筑業發展服務中心的領導和專家,高密市、諸城市、昌邑市、峽山區住建局的分管領導和一線監管人員等觀摩交流。
誠信有為創造品牌,劉林偉項目部多次收到業主送來的表揚信,多次受到主管部門通報表彰,贏得了各級領導和業主、監理的肯定,社會美譽度大增。
“工地安全無小事,施工安全不但人命關天,而且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信譽。”劉林偉經理始終把安全放在項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堅持工作在前、預防為主、事故為零。為有力推動安全生產工作,項目部實行“家屬親情寄語”的安全教育模式,要求各施工班組工人的親屬拍攝安全寄語,每天利用班前教育時間播放寄語、簽署安全責任書,提醒員工為了家庭幸福一定要珍愛生命、牢記安全,充分發揮了親情安全教育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增強了安全教育的親和力和說服力,激發工人遵章守紀、上標準崗、干標準活,真正做到了人人講安全、時時想安全、處處做安全、心中有安全。
“項目經理是‘領頭羊’,項目團隊的素質就是看項目經理,要想有一支好的團隊,作為管理者,還要思考如何培養他們,穩定好這支隊伍。”劉林偉經理說,“項目團隊中大部分是年輕人,大家有沖勁,對新知識、新事物具備較快的接受能力,所以團隊進步得也快。”在管理團隊方面,他立足項目發展和員工成長的需要,進一步優化崗位調整,根據員工的專業、性格,通過調崗、幫帶等方式讓員工在各崗位中接受鍛煉,并使其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對自身成長有了明確的需求,對自我的提升有了非常清晰的思路與計劃,在試崗中找到最合適的崗位,并朝著目標方向前進著。
“年輕人不能總想著‘躺平’,一定要勇于嘗試,保持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的態度。真正阻礙我們前進的,往往不是外界的阻礙,而是我們自己的思維。今天起,把‘我不行’變成‘我試試’,把‘我不會’變成‘我可以學’,多一份嘗試的勇氣和改變的決心,就多了一份成長蛻變的可能。”劉林偉如是說,“只要你肯學肯干,我就樂于培養,生活中、工作中的難題,我們一起解決。”
機會不只是概率,成功也不會青睞準備不充分的人。兩位項目經理正是以成長型思維想在實處、做在實處,把正確的事情全力以赴做到極致,才得以不斷拓展自己的才能、發掘出自己的潛在力量,持續開拓出自己事業的“新市場”。